唐玄宗与唐隆之变
世人记得唐玄宗李隆基,只因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却很少人知道,李隆基是政变上台的。并且李隆基共发动了两次政变:公元710年的唐隆之变是李隆基发动的第一次政变。
唐朝的政变【传统】
有唐一代的创立,是通过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而开始的。隋末天下大乱,农民揭竿而起。隋炀帝死在扬州,李渊趁乱入长安拥立了恭帝。同年(公元618年)恭帝禅位唐王李渊。(注意唐开国后还有好几年的平定各地大小军事势力的战争)
前有唐太宗弑兄的先例,后有公元705年、公元707年政变例 - 初唐百年,宫廷政变已然成为【传统】。
政变的难度
和国家间的吞并战争、农民起义不同,宫廷政变的阻力相对很小。政变发生后,地方军队与地方政府往往要好几天后才知道京城的消息;他们往往也分不清是非对错,没有多少动力到京城【勤王】。因此宫廷政变往往只需控制住京城中的皇城就行了。
当然像武则天革李唐命,地方上李家的宗室诸王,是有足够的名义与动机【勤王】的。武则天掌权年间,的确也有两起兵事:一是在公元684年,徐敬业等一批被武则天罢免的官员在扬州起事。唐初才子骆宾王参与其中,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二是在武则天称帝的前两年(公元688年左右),琅邪王李冲(李世民子)、越王李贞起兵。但这些异见者在军事上很快就溃败了。并且连带其它可疑或有威胁的诸王,如韩王等,也被武则天收拾了。所以等到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之变时,外地藩王(除谯王李重福外)或地方长官已经没有几个强势的了。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只要几百人的士兵,就有可能控制皇宫、完成政变。具体看下表:
政治力量关系图
关键人物年龄表
在唐隆之变的公元710年,其发动者李隆基25岁,太平公主45岁。
注:李重俊生年不详,但中宗李显庶长子李重福公元680年生,故假定其生于公元681年。
官员选拔制度混乱与党羽的形成
在唐初,官员的选任首先是将皇帝相信(或有功)的人为重臣,再由这些宰辅重臣筛选举荐其它官员。因此被提拔举荐的官员往往成为举荐者的党羽。
比如:武则天执政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势大。有个姓薛的候选官员拦住他们的弟弟洛阳县令张昌仪,送了50两银子,要求给个实官。张昌仪收了钱和姓薛的文书,回来就递了上去。不料经办的官员不小心丢了文书,回头问张昌仪那人全名。张昌仪也是路上撞见的,哪里还记得姓名!经办官员被骂了一顿...这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将候选官员中姓薛的共60多人全部授了实缺。
唐中宗李显与韦后
唐中宗李显,是高宗李治的第七子。他第一次做皇帝的时间只有一年(公元683-684年)。被废原由是这样的:李显想封老丈人为侍中(负责政策文书审议的门下省长官);结果托孤重臣裴炎反对。
李显便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裴炎听了害怕,就去告诉李显的母亲武则天。于是则天顺圣皇后引兵皇宫,召百官入宫,谕令废中宗李显。李显反问他母亲凭什么废黜我?
他母亲便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随后武则天将李显禁闭在湖北神农架附近的房陵县,李显在当时这个南方蛮夷之地呆了共15年(698年回京)。据《资治通鉴》记载,每次听到有人从京城来房陵,李显就以为武则天派人来杀他了,吓得惊慌失措。一同流放的妻子韦氏总是宽慰李显。李显与韦氏在房陵共患难15年,因此十分信任韦氏,对韦氏许诺:“如有一天我重见天日,你想做任何事,我必不加禁止!”
李显在公元705年复位后,韦后便取得了干预朝政的大权。上朝时,在中宗李显背后设帘帐,韦后便坐在帐后。中宗二度即位后不久,朝中百官分为两股势力: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一党; 拥立李显的五大臣一党。在宫廷斗争中,当初拥立中宗的五大臣失势,被罢黜后清洗。
在这里很有意思的是,中宗李显因五大臣有拥立之功,赐了他们铁券,即【免死金牌】。韦后想杀五大臣,李显不想食言,就将这些人流放到贵州、海南等荒芜烟瘴之地地。然后韦后就派人宣假圣旨在路上或流放地将这些人杀了。这些人已是失势之人,所以死了也就死了。所以要说中宗李显的守信程度到底如何, 是很难说的。
中宗立的皇太子李重俊并不是韦后的亲生儿子,韦后一党的飞扬跋扈无形中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未遂。李重俊死在终南山中。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死,年54岁。《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中宗是被韦后、安乐公主毒杀的。
韦后的筹谋
中宗一死,韦后立即撤换了朝中许多要员,调府兵五万入长安并由韦氏亲信统领。韦后当时防范的主要政敌是中宗的庶长子谯王李重福。
权臣宗楚客秘议韦后仿武则天例称帝。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女儿,武则天因太平公主长相气场与自己很像,特别宠爱太平公主。因此武后执政时,太平公主也曾长期把持朝政。即使在中宗、睿宗朝,她也是权势人物。
按制度与惯例,唐代公主的食邑不得超过350户,王爵食邑不得超过1000户。但太平公主的食邑在武后执政时就达到了3000户。神龙之变后,中宗为安抚与笼络相王李旦、妹妹太平公主,又将太平公主的食邑增加到10000户!
太平公主的权势与作风,可透过下面这个事来理解:安乐公主(中宗李显之女)想当皇太女,时襄阳有个官上书讥讽,并请求早立皇太子。太平公主向来与安乐公主不和,便举荐这个官员。结果这个小官竟然以太平公主的举荐为耻,弃官逃了!
李隆基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据《旧唐书》,李隆基早就秘密结交豪杰人物,同时与长安城左右羽林军下的万骑营的人有所来往。
唐隆政变的经过
- 公元710年六月初二 中宗李显去世,韦后秘不发丧; 调府兵入京,由韦氏亲信统领; 时左右羽林军亦由韦后亲信把持。
- 六月初四日 集群臣发丧。
- 六月十二日 立中宗子李重茂(16岁)为皇帝,改元唐隆,李重茂即少帝。
- 六月二十日
下午三时 李隆基、前任长安城邑尉刘幽求与内宫负责园林的官员钟绍京会面商议; 后万骑营葛福顺、李仙凫与李隆基商议好具体政变方案。
晚上九时 1 羽林军之万骑营葛福顺、李仙凫兵变。杀韦璇、韦播、高嵩等韦后方将领, 羽林军群龙无首;
2 将韦璇人头交由李隆基勘验;
3 随后李隆基领府内家丁、工匠200余人,执机械候在玄武门外。
4 葛福顺、李仙凫分别领万骑营攻皇宫的玄德门、西门白兽门。攻入后会于凌烟阁,并大声呼喊发出约定的信号。
5 李隆基、刘幽求在玄武门外听到信号,从玄武门攻入。韦后、安乐公主及附马被杀。当夜平定皇城与宫城。 - 六月二十一日 1 李隆基出宫拜见其父相王李旦,迎相王入皇宫辅少帝。
2 禁闭长安城各城门,捕杀韦后、安乐公主党羽。
3 少帝大赦天下,称乱臣皆以处死,余者概不追究。
4 封临淄王李隆基为平王、太平公主子薛崇为立节王、授予钟绍京、刘幽求要职,因此参与唐隆政变的重要人物得到了封赏。
5 相王李旦与少帝也到皇宫城墙上,谕示长安臣民政变的事由。 - 六月二十二日 少帝遣使分赴全国各地,安抚地方及谯王李重福。
- 六月二十三日 少帝禅让相王李旦,相王辞; 刘幽求及群臣反复央求,相王李旦即皇帝位,这是睿宗第二次登基。
(当时少帝还坐在龙椅上,太平公主就走近前去,说“天下人心已经是相王的了,这宝座不再是你这小孩的了”,说完就将少帝拉下了宝座...) - 六月二十六日 睿宗想立皇太子,在长子李成器与李隆基之间犹疑不决;李成器推辞,刘幽求奏当选贤立李隆基。
- 六月二十七日 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 六月二十八日 任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李成器离开长安; 幽禁故少帝李重茂; 加封太平公主食邑。
- 七月二十六日 前吏部侍郎郑、东都洛阳官员张灵均在韦氏被诛之前已与谯王李重福(中宗李旦庶长子)谋划举事。不料李隆基先行发动了唐隆之变。张灵均劝李重福潜入洛阳,策反洛阳左右屯营并在洛阳称帝(注:武则天的大周国的京城是洛阳)。李重福依计入洛阳,洛阳大小官吏除一人外,其余的既不依附也不讨伐,纷纷躲了起来。不巧被贬的韦后党前留台侍御史李邕在路上撞见了李重福; 李邕先赶到洛阳左右屯营,称李重福意欲谋反,对这些军人称此时是男儿郎立功的好机会。等李重福到左右屯营,守军已听从李邕的话,直接向李重福射箭; 李重福返洛阳城,想征调守军。只见城门禁闭,原来李邕也已经劝通了东都城门的守军。
- 次日,洛阳左右屯营士兵追杀李重福,李重福自杀。
至此,唐隆之变结束。
结语
可以看到唐隆之变是李隆基起事,得到了太平公主的默许与支持。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并没能参与其中。李隆基也因此登上皇太子位。但是接下来李隆基还要面对与姑姑太平公主的斗争及父亲睿宗李显的猜疑。
因此就有了三年之后李隆基的再次发难 - 先天二年之变。不过有意思的是:先天二年,他当时的身份已经是大唐皇帝了。
因此就有了三年之后李隆基的再次发难 - 先天二年之变。不过有意思的是:先天二年,他当时的身份已经是大唐皇帝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